1. 港股終止連跌四年
港股在2024年先跌後升,全年恒指上升約18%,結束了連續四年的跌市。
2. 樓市撤辣
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放寬樓市限制,樓市在撤辣初期顯露曙光,但無以為繼。
3. 新股市場
新股市場回暖,全年有61隻新股上市,集資790億元。
4. 財政赤字
香港政府預計2024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000億元,主要由於賣地和補地價收入大幅下滑。
成立目的: (1) 希望能夠達到財務自由,並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及交流,將來亦可回顧及檢討自己在財務自由之路的對與錯。 (2) 分享從閱讀得來,成功達到財務自由的經驗,在財務自由之路上事半功倍。
1. 港股終止連跌四年
港股在2024年先跌後升,全年恒指上升約18%,結束了連續四年的跌市。
2. 樓市撤辣
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放寬樓市限制,樓市在撤辣初期顯露曙光,但無以為繼。
3. 新股市場
新股市場回暖,全年有61隻新股上市,集資790億元。
4. 財政赤字
香港政府預計2024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000億元,主要由於賣地和補地價收入大幅下滑。
經常說新加坡已經取代香港地位,尤其香港金融市場近表現一般,但以新加坡2024年的股市表現,似乎新加坡表現不似預期。
新加坡今年只有4隻IPO,創逾10年新低,集資約3100萬美元,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數目跌至約617間,創20年新低。報道指,新加坡今年得4隻IPO,遠遜於馬來西亞46隻、印尼39隻和泰國28隻,僅較菲律賓多1隻,該4地的集資額共約1.97億美元。
新加坡上市公司數目由2013年高峰782隻,減至今年10月617隻,減少165隻或21.1%,為2004年以來最少。報道指,企業普遍選擇海外上市,如SHEIN 擬於倫敦招股,潛在市值約500億英鎊,Grab及Sea到美國上市。投資銀行指,全球不確定性令今年上市公司數目大減,冀積壓需求下,預期帶動明年IPO。
新加坡財政部第二部長徐芳達表示,新加坡將進行「大膽改革」,重振股市,取消過時規則,鼓勵高質量公司上市,提高流動性。
新加坡周邊國家均積極發展本土金融市場,鼓勵重點企業在當地上市,從而減少新加坡作為東南亞企業上市的吸引力。
此外,新加坡投放大量資源在創新企業,但在新加坡上市的卻寥寥可數。香港近年投放大量資源在初創企業,香港應從新加坡吸取經驗,制定政策吸引成功的本地初創獨角獸企業在香港上市。
夜繽紛廟街夜市一週年,商販指生意跌5成,每日約5千至6千訪客,主要都是旅客。
其實夜繽紛舉辦初期,除遊客外,亦吸引大量港人光顧。不過,夜市對本地市民吸引力有限,難以長久吸引港人光顧,亦令場面比較冷清。
這些由政府推動的活動,由於政府對商業營運欠經驗,比較難持久。如需要刺激銷情,吸引本地人及旅客,商界需要有更多角色。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本田、日產及三菱3間日本車廠合併後,將成為僅次於豐田汽車和德國福士汽車的全球第三大汽車聯盟,以應對中國電動車車廠急速冒起和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潛在關稅的挑戰。
以往日本汽車以價廉物美搶佔不少歐美車廠的市場,歷史在不斷重複,現時中國車廠已成為不少買家考慮選購中國汽車,尤其在新興市場更加佔據主導地位。
今次日本車企合併前景,可參考歐美車企過往合併後的表現。
特朗普最近威脅歐盟增加從美國購買石油和天然氣,以減少美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逆差。他警告說,如果歐盟不這樣做,美國將對歐盟徵收更高的關稅。這一舉措旨在縮小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逆差,並促進美國能源出口。
特朗普將繼續他的美國優先政策,而且今次任期將無須考慮連任問題,但美國的傳統盟友會否被迫到一個決裂的臨界點呢 ?
不過,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要與美國決裂的經濟及政治代價太大,除非相關國家國內民意太大,否則盟友會傾向交幾年保護費。
據信報報導,新世界發展(00017.HK)最近因違反貸款財務指標,向銀行尋求豁免。這次違反的原因是其淨負債佔資產比率超過100%。由於這一消息,該公司的股價連續下跌。
集團負債高企,正努力出售資產減債,但路途十分崎嶇,但家族企業周大福實力雄厚,相信能捱過難關。
新地(0016.HK)旗下啟德「天璽.海」項目於11月22日售出一伙四房戶,單位實用面積2,196呎,成交價超過1.19億元,呎價54,330元,買家為RISING FLEET LIMITED,董事包括鷹君(00041.HK)主席及董事總經理羅嘉瑞,以及其子執行董事羅俊謙等相關人士。
樓市雖然仍吹淡風,但近期出現個別大額成交,亦有摩貨賺錢個案,反映樓市有實力買家正開始入市。
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稱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為「加拿大州長」。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平台上發文說,很榮幸與「加拿大州長」杜魯多共進晚餐,並期待再次見面討論關稅和貿易問題。
特朗普未上任已經四面樹敵,即使傳統盟友都被他玩弄,他的第一任任期已經體驗過,而現在未上任就比之前更狂妄。
倚仗著美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及領導全球的軍事力量,他的瘋狂會令美國再次偉大? 還是霸業終結者 ? 相信要一段時間觀察,因為他的政策一反大家(甚至是專家)的認知。
最近有報導指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監管機構要求投行加快協助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這一舉措旨在促進海外募資,重振中國經濟。另一方面,亦有助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並助香港改善經濟及財赤。
不過,現時香港股市低迷,現階段上市估價偏低,且香港近年集資金額均被其他市場超越,尤其特朗普上任在即,外資或有顧慮。
其實特朗普明白美國退出北約,對美國國際影響力會帶來影響,也明白歐洲國家害怕美國退出,故此希望能藉威脅獲得更多資源或減少支出。
縱觀現時情況,歐洲比美國更需要對方,而北約其他成員也不會在現階段投向俄國懷抱。不過,如有朝一日歐美勢成水火,人民選擇投向俄羅斯懷抱,或許會有一天出現。
政府最近發行的基礎建設零售債券認購不足,最終認購金額約為178.5億元,低於目標的200億元。這次認購人數約為12.8萬人,是政府自2011年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以來首次出現認購不足的情況。
政府發言人表示,這次認購不足可能與近期股票市場活動活躍及市場對未來減息預期轉變有關。雖然如此,政府仍強調基建債券提供穩定回報,並且有助推動基建項目發展。
個人認為香港近期股市難言活躍,除非政府所指的是外圍股市活躍,我認為最關鍵原因是特朗普當選後,市場對減息預期降溫,而且近日銀行亦上調定存利息,因此基建債吸引力大為下降。
投行Bernstein 估比特幣明年底見20萬美元,比特幣今輪急升,相信“估”值會愈來愈高,唱反調好易錯,要出名又易中,只有愈估愈高,愈估愈跨張,又或者大唱反調,但估錯風險很高。買與不買,自己決定,投行報告作用不大。
南韓國會通過緊急議案反對戒嚴,總統尹錫悅在戒嚴令實施6小時後解除,而尹錫悅所屬政黨年初選舉失利,失去國會控制權。
事實上,尹錫悅近期受妻子貪腐影響,加上經濟低迷,在面對彈劾壓力下突然實施戒嚴,而且6小時內閃電解除戒嚴令,反映出尹錫悅已無計可施。
不過,今次事件後,相信尹錫悅的總統生捱恐快將完結,而往後會否成為另一個需入獄的總統呢?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反對黨的政治取向與現政府南轅北轍,未來東北亞的局勢或有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