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型設計及技術優勢都很好,筆者觀察到工商區域愈來愈多Tesla 既車出現,反影Tesla 既車愈來愈受歡迎。
馬斯克大膽預言:Tesla可能是下一個Apple
《財富》雜誌文章指,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大膽預言,他這家市值530億美元的公司未來將會擁有堪比蘋果公司(Apple Inc.)的估值。後者目前的市值超過8,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具價值的公司。
馬斯克的理由是特斯拉將用「機器生產機器」的自動化技術顛覆製造業。儘管這看起來還只是空中樓閣,不過特斯拉的確有理由變成下一個蘋果。
特斯拉聲稱他們可以開發完全自動化的生產過程,其革命性堪比當年福特汽車的連續裝配線。1913年,福特完全改變了製造流程,把Model T的裝配過程拆分成了84個不同的步驟,汽車在一條輸送帶上就可以完成組裝。
它給製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將一輛汽車的裝配時間從12小時縮減到90分鐘。藉此,公司把Model T的成本從850美元減少到30美元,而且每24秒就能製造一輛車。截至1927年,福特已經賣出了1,500萬輛Model T,連續裝配線也成為了汽車製造業的基礎,一直至今。儘管借助機械人的自動化作業極大增加了汽車製造業的效率,但最後的裝配流程仍然是由人工完成的。
特斯拉打算利用公司先進的軟件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他們2016年11月收購Grohmann Automation獲得的先進自動化製造能力,建立一家高產量且製造成本大大降低的汽車工廠。特斯拉在博客上談到了這個有趣的設想:「工廠本身比產品更像是產品。」特斯拉相信,他們可以極大增加產量,減少製造的勞動力成本,從而引領下一次製造業革命。
那麼,為甚麼其他汽車廠商不去效仿並超越特斯拉呢?首先,他們的產品和工廠都受到了歷史原因的拖累。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製造難度遠遠低於內燃機汽車。他們的Model S只有不到20個活動部件,以內燃機為引擎的汽車則有將近1,500個。這就意味着特斯拉汽車的組裝更簡單,聯繫的供應商更少,零部件的庫存負擔也更輕。
此外,特斯拉不需要應付工人工會,複雜的供應鏈,或留存下來的經銷商網絡。沒有了這些,特斯拉就不必擔心工人、供應商和經銷商拖後腿,專心於顛覆式創新。
為了有朝一日達到蘋果的規模,特斯拉需要在製造上比福特汽車更加高超。還需要像蘋果已故教主喬布斯一樣利用營銷,讓產品在國際上擁有巨大需求。蘋果的iPhone是國際產品,在紐約、孟買、北京等地方都能大賣,只需要一點增量投資。
然而,特斯拉需要從零開始去建立充電的基礎設施和經銷商網絡,這是相當耗資和耗時的過程。他們要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去建設。中國是重要的海外市場,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也是。他們還計劃在印度推出Model 3。
特斯拉雄心勃勃的道路上會有很多阻礙。懷疑者指出,特斯拉在追求遠大理想的過程中可能耗盡資金:他們需要投資的領域包括生產設備、電池製造、充電設施和經銷商網絡,想要達到他們需求的規模,投資規模就會過於巨大,收回成本時間也遙遙無期。特斯拉收購Grohmann也不太順利,後者的創始人和前任行政總裁格羅曼上個月與馬斯克意見相左,之後離開了公司。
此外,在傳統汽車廠商之外,特斯拉還有其他競爭對手。谷歌(Google)、優步(Uber)和中國的百度(Baidu)等科技公司都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然而,這些競爭者也可能成為特斯拉的客戶,因為相對於自動化生產,他們對技術和服務更感興趣。
特斯拉能否在國際規模和盈利能力上達到蘋果的高度,只有時間可以提供答案,不過有三個理由保持樂觀。首先,特斯拉先進的自動化生產可能讓公司的暢銷車型如Model 3產生巨大的利潤——蘋果iPhone的成功公式就是大需求+高利潤。其次,特斯拉的目標很單純,個人魅力出眾的創始人只想贏得全球統治地位——就像亞馬遜的貝索斯和蘋果的喬布斯一樣。在企業家和管理者競爭中,企業家往往是贏家。
最後,歷史顯示顛覆的力量往往不會來自在位者。特斯拉在顛覆工廠生產的方式——這是現有的汽車廠商很難去實現的。如果特斯拉可以徹底改造汽車,改造汽車工廠,就有很大機會成為下一家蘋果公司。
馬斯克的理由是特斯拉將用「機器生產機器」的自動化技術顛覆製造業。儘管這看起來還只是空中樓閣,不過特斯拉的確有理由變成下一個蘋果。
特斯拉聲稱他們可以開發完全自動化的生產過程,其革命性堪比當年福特汽車的連續裝配線。1913年,福特完全改變了製造流程,把Model T的裝配過程拆分成了84個不同的步驟,汽車在一條輸送帶上就可以完成組裝。
它給製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將一輛汽車的裝配時間從12小時縮減到90分鐘。藉此,公司把Model T的成本從850美元減少到30美元,而且每24秒就能製造一輛車。截至1927年,福特已經賣出了1,500萬輛Model T,連續裝配線也成為了汽車製造業的基礎,一直至今。儘管借助機械人的自動化作業極大增加了汽車製造業的效率,但最後的裝配流程仍然是由人工完成的。
特斯拉打算利用公司先進的軟件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他們2016年11月收購Grohmann Automation獲得的先進自動化製造能力,建立一家高產量且製造成本大大降低的汽車工廠。特斯拉在博客上談到了這個有趣的設想:「工廠本身比產品更像是產品。」特斯拉相信,他們可以極大增加產量,減少製造的勞動力成本,從而引領下一次製造業革命。
那麼,為甚麼其他汽車廠商不去效仿並超越特斯拉呢?首先,他們的產品和工廠都受到了歷史原因的拖累。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製造難度遠遠低於內燃機汽車。他們的Model S只有不到20個活動部件,以內燃機為引擎的汽車則有將近1,500個。這就意味着特斯拉汽車的組裝更簡單,聯繫的供應商更少,零部件的庫存負擔也更輕。
此外,特斯拉不需要應付工人工會,複雜的供應鏈,或留存下來的經銷商網絡。沒有了這些,特斯拉就不必擔心工人、供應商和經銷商拖後腿,專心於顛覆式創新。
為了有朝一日達到蘋果的規模,特斯拉需要在製造上比福特汽車更加高超。還需要像蘋果已故教主喬布斯一樣利用營銷,讓產品在國際上擁有巨大需求。蘋果的iPhone是國際產品,在紐約、孟買、北京等地方都能大賣,只需要一點增量投資。
然而,特斯拉需要從零開始去建立充電的基礎設施和經銷商網絡,這是相當耗資和耗時的過程。他們要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去建設。中國是重要的海外市場,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也是。他們還計劃在印度推出Model 3。
特斯拉雄心勃勃的道路上會有很多阻礙。懷疑者指出,特斯拉在追求遠大理想的過程中可能耗盡資金:他們需要投資的領域包括生產設備、電池製造、充電設施和經銷商網絡,想要達到他們需求的規模,投資規模就會過於巨大,收回成本時間也遙遙無期。特斯拉收購Grohmann也不太順利,後者的創始人和前任行政總裁格羅曼上個月與馬斯克意見相左,之後離開了公司。
此外,在傳統汽車廠商之外,特斯拉還有其他競爭對手。谷歌(Google)、優步(Uber)和中國的百度(Baidu)等科技公司都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然而,這些競爭者也可能成為特斯拉的客戶,因為相對於自動化生產,他們對技術和服務更感興趣。
特斯拉能否在國際規模和盈利能力上達到蘋果的高度,只有時間可以提供答案,不過有三個理由保持樂觀。首先,特斯拉先進的自動化生產可能讓公司的暢銷車型如Model 3產生巨大的利潤——蘋果iPhone的成功公式就是大需求+高利潤。其次,特斯拉的目標很單純,個人魅力出眾的創始人只想贏得全球統治地位——就像亞馬遜的貝索斯和蘋果的喬布斯一樣。在企業家和管理者競爭中,企業家往往是贏家。
最後,歷史顯示顛覆的力量往往不會來自在位者。特斯拉在顛覆工廠生產的方式——這是現有的汽車廠商很難去實現的。如果特斯拉可以徹底改造汽車,改造汽車工廠,就有很大機會成為下一家蘋果公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